从争水到共富—— 湘黔边界两地协同治理的故事
2025-11-14 14:18:29          来源:湖南法治报 | 编辑:李颖 | 作者:刘剑箫 刘功豪 吕祖安) | 点击量:6889         

湖南法治报讯(通讯员 刘剑箫 刘功豪 吕祖安)在湘黔交界的崇山峻岭间,湖南省凤凰县茶田镇禾会村与贵州省铜仁市碧江区云场坪镇地域相连,省际边界既见证着多元文化交融,也曾因山林权属、水源分配等问题,让基层治理面临特殊挑战。如今,这片区域和谐稳定、焕发新生,这一转变的背后,离不开禾会村党支部书记杨光洪的努力。

“道理在田埂上”,用公平丈量人心

边界治理千头万绪,核心始终是“公”字。禾会村与云场坪镇稻田相依、水源共用,过去每到稻苗孕穗关键期,水源争夺便极易引发冲突。“为了一股水,两边乡亲能红着脸吵,甚至动起锄头。”回忆往昔纠纷,杨光洪仍历历在目。

今年56岁的杨光洪,是土生土长的禾会村人。自1990年投身家乡建设起,他从村民组长起步,1993年任民兵营长,1997年入党,2001年起挑起村支书重担。

他深知,行政界线不能阻隔民心。于是主动靠前,联合云场坪镇干部,带领两地党员干部翻山越岭,实地勘测水源、丈量水渠。“道理不在嗓门高,而在田埂上。”杨光洪常说,“我们拿着尺子一寸寸量、一块块对,在太阳底下把分水方案跟大伙讲得明明白白。”最终,两地共同制定“轮班守水、按需分配”的用水公约,签字履约。昔日争水斗气的场景,如今已变成两地群众共同清淤、合力修水利的和谐画面。

不仅如此,杨光洪还统筹村内贤达组建调解队伍,靠群众力量将多数矛盾化解在萌芽阶段。遇纠纷苗头,他耐心倾听、细致沟通,引导双方换位思考;解矛盾时,他坚持“实事求是、秉持公心”,努力找到各方认可的“最大公约数”。这份真诚与公正,让他赢得湘黔两地群众的普遍信任。在他推动下,两地建立常态化沟通协调机制,他也得以连续多年列席云场坪镇人民代表大会,共商边界治理大计。

“封洞”更需“开路”,化风险为机遇

化解隔阂是为了凝聚人心,发展产业才是长治久安的根本——杨光洪深谙此理,始终将产业振兴作为破解治理难题的关键。

禾会村原有朱砂矿关停后,废弃矿洞与涨价的朱砂,成了新的矛盾焦点。两地村民为捡拾朱砂,冒险进入地下互通的矿洞,不仅省际摩擦频发,还暗藏安全事故隐患。

“光靠封和堵不行,封得住洞口,封不住人心里的念头。关键是要给大伙找正路、开新路。”杨光洪明白,解决问题需治本。他一边推动组建湘黔联合巡逻队加强巡查劝导,一边全力为村民寻找合法稳健的产业出路。

早在1997年,为带村民脱贫,杨光洪就率先在村里推广烟叶种植。后来本村土地受限,他又创新提出“跨省布局”,组织种植能手到云场坪镇租地发展。“我们技术好,他们土地多,合作就是共赢。”村副书记杨光清带头租种200亩,做出成功示范。如今,禾会村和云场坪镇的烟叶基地规模已达1100亩,其中禾会村本土800亩、云场坪镇300亩,成为村民增收的支柱产业。曾经的“风险点”,在杨光洪的疏导与推动下,渐渐变成了两地共享的“增长点”。

从争水到共水,从护矿到兴业,杨光洪看来,边界不是“隔阂线”,而是“连心线”;治理不是“单边事”,而是“大家事”。

经过多年努力,以“为两地群众谋福祉”为出发点,在湘黔边界两地织就了一张“共商、共建、共享”的治理网。如今,走在湘黔边界的田埂上,水渠里的水静静流淌,烟叶地里绿意盎然,两地村民见面时的笑容格外亲切……

责编:李颖

一审:王薇

二审:伏志勇

三审:万朝晖

来源:湖南法治报

关于我们-商务合作-法律声明-联系我们
广告热线:0731-84802118 湖南法治报官网ICP备案号:湘ICP备19000193号-3 版权所有:湖南金鹰报刊社有限责任公司《湖南法治报》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